前言:
反美、反以的口号一度在伊朗的街头回响,导弹与无人机的阴影横扫天际,然而四十年过去,情况却出人意料地发生了变化。以色列的领土不仅没有收缩,反而扩大了三倍;而伊朗的货币却暴跌了400倍。这一切让人不禁感叹,或许这便是当代国际政治史上最具讽刺意味的黑色幽默。
回顾过去的四十年,伊朗的反以行动犹如一场持续不断的“嘉年华”。在德黑兰的街头,数万民众举着拳头,踩踏着美以两国国旗,高呼着“美国去死!以色列去死!”这样的口号。乍一看,仿佛是全民同仇敌忾的场面,但如果你走近观察,会发现参与者脸上并没有愤怒的表情,反而带着轻松甚至是愉快的微笑。有些人带着孩子,仿佛在参加周末的集市,而这一切并非偶然。因为在伊朗,这类集会多由政府安排,并且几乎成了定期活动,缺席者可能被视为“对领袖的不忠”。这种看似仇恨四溢的表演,实际上早已成了伊朗政治生态的一个标志性现象。从1979年伊斯兰革命推翻亲美的巴列维王朝起,反美反以的情绪便被牢牢绑定在政权的合法性之上。
展开剩余84%当年,霍梅尼将以色列大使馆改建为巴勒斯坦大使馆,象征性地断绝了与以色列的一切外交联系,同时也向整个穆斯林世界宣示:伊朗将成为抗击“犹太复国主义实体”的先锋。然而,四十多年过去,这一切的意识形态大戏已经逐渐显现出其内在的空洞与矛盾。
2009年,伊朗高调举行了“声援巴勒斯坦国际会议”,哈梅内伊在开幕式上公开宣称,“解放巴勒斯坦的唯一途径就是抵抗”,而内贾德则提出建立一个“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国际阵线”。然而,令人深感讽刺的是,就在这一年,以色列发动了对加沙地带的“铸铅行动”,造成了1400多名巴勒斯坦人的死亡,而伊朗除了召开会议和发表声明外,几乎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措施。以后的十几年,伊朗依然保持着“口号响亮,行动乏力”的模式。这种虚张声势的外交策略,实际上已经成为伊朗政策的常态。
更耐人寻味的是伊朗民众的真实心态。一位曾在伊朗工作的记者曾描述道:“集会上的参与者并没有愤恨的神情,反而看起来轻松自在,仿佛参加了一场嘉年华。”没有仪式感,现场的气氛既不庄重,也不严肃,旁人很难感受到参与者对政权的忠诚,或者对美以的深仇大恨。这种仇恨政治的表演性质,逐渐演变成一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
从“影子战争”到直接对抗的致命转折:
2024年,伊朗发射了超过300枚导弹和无人机,标志着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影子战争”终于升级为公开的军事对抗。这次行动名为“真实承诺”,看似是对以色列空袭伊朗驻大马士革领事馆的强硬回应,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实际上是德黑兰长期“战略忍耐”政策的破产。
多年来,伊朗通过支持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代理人,在中东地区构建了一个“抵抗轴心”,与以色列进行间接对抗。这种策略成本低廉,风险相对可控,不仅能持续施压以色列,还能避免直接冲突的灾难性后果。然而,这种脆弱的平衡在2020年代彻底崩溃。以色列先后暗杀了伊朗核科学家法赫里扎德、革命卫队上校霍达伊,还多次对伊朗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发动空袭。当以色列特工在德黑兰街头能够轻松刺杀高级军官时,伊朗的威慑力已经遭到了严重质疑。
“如果不回应这些袭击,伊朗将面临更多的攻击,不仅仅来自以色列,还包括其他国家。”德黑兰的困境在于:继续忍耐将使其丧失威慑力,直接对抗则可能带来无法承受的后果。最终,伊朗选择了反击,通过精心策划的报复行动,向世界宣告,德黑兰不再是那个忍气吞声的国家。
然而,这场激烈的对抗最终的结果却令人深思。虽然伊朗宣称40枚导弹命中了目标,但实际上大部分导弹都被美以主导的防空系统拦截,令伊朗的打击效果大打折扣。更为重要的是,以色列的有限报复表明,特拉维夫并不希望局势失控,而伊朗也默契地接受了这一“平局”。这场看似猛烈的冲突,实际上揭示了伊朗军事能力的局限性。尽管其导弹技术具备一定威胁,但远不足以改变地区力量的平衡。
巴勒斯坦事业成为外交“负资产”:
“从河流到大海,整个巴勒斯坦属于巴勒斯坦人民。”哈梅内伊的这一宣言,是伊朗四十年来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核心立场的浓缩表达。德黑兰将自己塑造成巴勒斯坦事业的坚定捍卫者,举办“国际圣城日”、支持哈马斯和杰哈德,甚至提议就巴勒斯坦问题举行全民公投。这种对道德高地的占领,曾为伊朗赢得了相当的地区影响力。
然而,时过境迁,巴勒斯坦问题正逐渐成为伊朗外交政策中的负担。最显著的例子就是2023年,在中国的斡旋下,伊朗与其长期对手沙特阿拉伯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这一突破性的进展表明,在国家核心利益面前,德黑兰能够放下意识形态分歧,而其对巴勒斯坦的“坚定支持”显得愈加做作。毕竟,伊朗从未像接纳叙利亚那样,向加沙或约旦河西岸派遣一兵一卒。
更为关键的是,伊朗的“挺巴”立场已严重脱离现实。当阿拉伯国家纷纷与以色列建立关系,沙特甚至考虑在美国的调解下承认以色列时,伊朗却依然固守着“消灭犹太复国主义实体”的激进立场。这种过时的极端立场不仅让伊朗在地区事务中逐渐被边缘化,还使其面临严厉的国际制裁和军事威胁。讽刺的是,伊朗民众正为这种“道德外交”付出沉重的代价。由于长期制裁,伊朗的货币里亚尔贬值到令人窒息的地步,黑市上的汇率几乎达到天文数字。与此同时,普通家庭为了每月的账单发愁,政府却将大量资源投入到“抵抗事业”中,这种道德与现实的巨大鸿沟,正不断侵蚀着伊朗政权的合法性。
国家安全沦为“筛子”的警示:
“忠诚不到位时,金钱便能轻松到位。”这句流传在伊朗民间的黑色幽默,揭示了该国面临的最大危机——不是来自外部的军事压力,而是内部的安全崩溃。近年来,伊朗核设施遭遇“震网”病毒攻击,顶级核科学家在街头遭暗杀,革命卫队高官在领事馆遭精准空袭。这一系列事件表明,伊朗的安全防线已经千疮百孔。
令人震惊的是,这种渗透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外界的想象。消息透露,伊朗的最高机密已经被以色列掌握,而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深层次的系统性溃败。伊朗的间谍市场上,买家不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就能收买关键人物。国家安全成了“中低成本操作”,
发布于:天津市灵菲配资-配资知识网-股票配资实盘-论坛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