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5日,国家数据局举办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系列主题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整体考虑和最新进展。部分地方数据局领导成员就记者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回应,以下为部分节选内容:
记者: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启动建设后,山东取得了哪些亮点成果?
山东省大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禹金涛:
自获批试验区建设以来,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数据局部署要求,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促进数据流通利用、赋能实体经济为重点,坚持改革突破,积极探索创新,扎实推进试验区建设,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我们坚持机制先行,形成了“统筹有力、广泛参与、示范引领”的工作格局。在数字强省建设领导小组框架下,建立试验区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全省“一盘棋”整体推进。组织实施“揭榜挂帅”行动,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围绕数据产权、流通交易等8个方向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突出示范带动,在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医疗健康、商贸物流等产业基础好、数据资源多的23个行业领域开展专项试点,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路径。
我们坚持制度为基,出台了一批“产业所需、发展所急、社会所盼”的制度规范。着眼于破解数据流通利用“不敢、不愿、不会”问题,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实施意见》《数字政府建设一体化综合改革方案》等文件,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系统性、一体化推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在公共数据资源登记、授权运营、开放和数据交易等方面出台系列制度文件,制定数据交易规范指引,明确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让大家看得懂、会操作。
我们坚持应用牵引,打造了一批“破解难题、效益明显、推广易行”的典型场景。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用数据解决方案推动发展动力变革、模式焕新、质量跃升。开展“数据市场建设暨供需对接齐鲁行”活动,建立数据流通交易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资源池,大力促进数据供需匹配,以数据高效率流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比如,玫瑰产业是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的特色产业,围绕玫瑰花质量不稳定、销售渠道窄、花农贷款难、附加值不高等产业发展痛点,我们通过整合15项公共数据资源,采集4大项种植数据、25项加工数据,赋能玫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产、加工企业降本增效、产业服务数字化升级。通过数据赋能,平阴玫瑰鲜花收购效率提升80%,生产管控效率提升18%,用于深加工的原材料(大花)比例由2%提升至32%,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由30亿提升至60亿元。
比如,在交通运输领域,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高速公路自然灾害和交通事故风险,我们培育打造了“高速公路运行监测与预警发布”场景,针对外界环境、路况变化、危险行为等引起的道路风险,通过开展地质、气象、道路、车辆等多源数据融合应用,精准评估驾驶风险,快速触达导航用户,高效处置道路事故。目前,山东省高速公路30%监控点具备AI检测能力,事件检测准确率达95%,突发事件可秒级触达导航用户,97%以上的事故在1小时内处理完毕,大大提升了路网异常情况的主动发现能力及处置效率。
近日,我们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释放数据价值 加力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大力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不断释放数据的协同优化、复用增效、融合创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记者:北京在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对激发市场活力和动力有很多创新的举措,也取得了积极进展,能否具体谈谈?
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彭雪海:
建设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是北京市的重要改革任务,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建设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 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实施意见》,坚持政府引导,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共同推进试验区建设。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制度引领、流通赋能、产业支撑、共建共享,充分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引导市场主体共建试验区。
一是制度引领。我们印发“数据要素×”、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数据跨境流动综合性改革、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文件,围绕数据产权登记、高质量数据集建设、重点领域数据合规指引、数据交易纠纷解决、数据产业发展等创新一批特色制度。成立北京市数标委,形成标准创制计划,开展京津冀区域协同数据标准化行动,研制数据交易服务、数据流通安全评估、数据匿名化处理等急需标准。成立数字经济仲裁中心,推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组建涉数据要素案件专业审判团队,在海淀、门头沟等区设立数据权益法官工作站,完善数据争议解决机制。
二是流通赋能。我们持续深化公共数据专区授权运营,金融专区累计为银行、保险等60余家金融机构以及70多万家市场主体提供服务超过4亿次,启动气象、时空、“三医”专区建设。强化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功能定位,累计交易规模突破百亿,服务范围拓展至全国26个省市。通过“数据要素×”促进政企数据融合开发利用,2024年北京大赛84%的社会参赛项目都融合利用了公共数据资源。海淀区试点将信用监管数据向部分平台企业开放,赋能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西城区上线首个全国性“医保+商保”清分结算中心,强化央地数据合作。
三是产业支撑。优化数据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一批协同互补、特色发展的数据产业集聚区,加快组建北京数据集团。西城区打造“中国数据街”,成立3家数据创新实验室,发布“数产十条”,形成“西数融”数据资产增信产品等系列创新成果。朝阳区发布数据要素产业发展支持措施,数据要素产业园2025年开园,持续吸引高成长数据要素企业入驻。临空区大兴片区累计服务全国9省市85家企业,覆盖14个行业、117个数据出境场景,服务出境场景数量和通过安全评估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四是共建共享。我们广泛动员市场主体参与试验区建设,2025年北京试验任务中,约80%都有市场主体参与。我们通过北京数标委搭建数据标准平台,目前有100余家成员单位参与全市数据标准创制。我们在城市副中心建设数智北京创新中心,促进数据、技术、场景联动创新,已经启动市场共建计划。
记者:北京市在建设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的过程中,将如何布局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
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彭雪海:
北京市以构建高速互联、高效调度、开放普惠、安全可靠的数据基础设施体系为目标,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是统筹建设数据基础设施共性能力。以国家先行先试任务为契机,充分发挥我市长安链等技术优势,组织动员市场主体综合数场、可信数据空间、数据元件、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方向,打造数据流通利用增值协作网络。目前已经建成全网智能检索、基于智能合约的自动分润和价值兑现、端到端数据交付控制、跨链跨域互联互通等6大核心能力,上架4500多个数据产品,在医疗健康、数字金融、消费信用等18个行业领域构建了近50个数据流通场景。强化与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协同联动,实现“网所联动”,持续接入各类可信数据空间、行业流通平台,完善升级流通交易体系。
二是鼓励市场主体建设运营可信数据空间及行业流通平台。我们充分发挥本市数据资源富集优势,充分调动平台企业和链主企业积极性,围绕共性体系、资源供给、生态完善等方面加强引导,全市涌现出新材料、消费、药品、空天、汽车、教育等一批可信数据空间,其中新材料应用产业链可信数据空间已经汇聚23万余牌号材料产品数据,空天可信数据空间深度整合太空、高精度卫星遥感等多源空天数据,在相应领域已经构建起全方位、多维度的数据生态体系。同时,我们围绕能源电力、自动驾驶、交通物流、金融服务等北京市优势领域,重点推动以智能算法为基础、数据资源高效交换和集成的行业数据流通平台建设。
三是加强技术引领和区域协同。我们成立数据核心技术攻关组,围绕数据“采存算管用”全栈技术,研究并发布《北京数据技术图谱(2025)》,征集22项数据领域关键技术应用场景。我们联合上海、成都、杭州、大连、深圳、郑州七城市共同签署了《推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试点建设合作协议》,推动在接口标准统一、主体身份互认、数据目录共享、设施多方互联等方面开展跨区域、跨行业的数据创新应用。
记者:山东是海洋大省,海洋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广阔,数据要素价值潜力巨大。请介绍一下山东在促进海洋数据流通使用方面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下一步还将推出哪些重要举措?
山东省大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禹金涛:
山东省拥有3500多公里海岸线、近16万平方公里海域,海洋产业门类齐全,数据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我们围绕“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大力推进海洋数据开发利用工作,着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在数据汇聚方面,建成规模170PB的海洋数据存储集群,建设自主海洋数据观测体系,多渠道汇聚292类数据资源,现已汇聚海洋环境、地理信息、海洋遥感等高质量海洋数据超过50PB,占全国的1/4。
在数据流通方面,发起成立全国海洋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联盟,开展海洋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建成全国首个专业化海洋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截至2025年6月,平台已汇聚治理全球海洋数据资源120亿余条,上线海洋数据产品67个,交易额突破3500万元,为全国性海洋气象预报、远洋渔业生产安全、海上航线规划等提供一体化数据流通交易和开发利用服务。
在数据应用方面,构建起“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体系,即1个包含“瀚海星云”大模型在内的基础大模型矩阵、以“问海”大模型和港口大模型为代表的N个行业大模型和X个重点应用场景,形成了“算力+数据+算法”的海洋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能力,目前已赋能海洋渔业生产、生态治理、防灾减灾、风电开发、港口航运等多个领域。比如,为应对海上风电面临的复杂海洋气象挑战,我们整合风速、海浪、台风等海洋数据资源,通过高精度数值预报模型支持决策,提供风电项目前期选址评估、中期建设窗口期预报及后期运维预警服务,有效降低海上风电运维成本15%。
海洋数据应用场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下一步,山东省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破堵点、促发展,全方位加强海洋数据流通利用,加快构建以青岛为中心的海洋数据市场体系,打造“三个中心”,为数字中国和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山东方案。
一是打造全国海洋数据资源聚集中心。开展海洋数据汇聚专项行动,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推动全国海洋数据集聚,完善全球海洋数据获取体系,提高海洋观(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安全传输及汇集更新水平。
二是打造全国海洋数据流通交易中心。做大做强海洋数据交易服务平台,加快建成海洋可信数据空间,打造全国海洋数据市场交易枢纽。发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平台作用,探索建设全国海洋数据跨境服务枢纽。
三是打造全国海洋数据应用示范中心。深入开展海洋领域“数据要素×”“人工智能+”行动,深入挖掘海洋数据应用场景,在海洋生物育种、深远海养殖、海洋环境预报、海洋药物研发、海洋矿产勘探、海洋新能源开发等领域打造一批典型应用。
来源:国家数据局
编辑:姜维敏责编:郭嘉梁、李兵兵
]article_adlist-->
]article_adlist-->
喜欢本文,请点这里
灵菲配资-配资知识网-股票配资实盘-论坛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